查看原文
其他

思考的过程,就是去伪存真的过程

吴光 凝听 2022-05-14



原文


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(《为政》)


【注释】

迷惘,困惑。

殆:疑惑,迟疑。


【译文】

孔子说:“只读书不思考,就会迷惘;只思考不读书,就会疑惑。


新解


孔子告诫学生的这句话,道出了他所主张的读书方法———学习与思考相结合。以此为指导,后世的朱熹也提出朱子读书六法:循序渐进、熟读精思、虚心涵泳、切己体察、着紧用力、居敬持志,其中熟读精思涉及的是学习的巩固性原则。有些人读书“所以记不得,说不去,心下若存若亡,皆是不精不熟之患”。他提出,熟读的要求是“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”。为此,他主张读书要能成诵,强调读书必要读足一定的遍数,即使已能成诵,但若遍数不够,仍要读够遍数。因为在他看来,熟读确实有助于理解,“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”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

当然朱熹过于强调读书遍数,也未免陷于机械。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,朱熹提出精思的要求是“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”。对于精思的方法,朱熹提出了“无疑——有疑——解疑”的过程。他说:“读书始读,未知有疑。其次则渐渐有疑。中则节节是疑。过了一番后,疑渐渐解,以至融会贯通,都无所疑,方始是学。”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,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。


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。读书若能真做到既读得熟,又思之精,那么就真正把书读通了,而且会真正有收益。有些书特别是经典名著的内容不是一目了然的,需要读者通过一番联系实际以及联想、查询、思索的功夫,才能打通关节,对书中的观点心领神会,弄懂弄通。另外,书有优劣高下、好坏真伪之分,所以书上的话不可不信,也不可全信。孟子说:“吾于《武成》,取二、三军而已矣”。那些没有“取”的,自然是孟子不信或存疑的。


因此,我们读书应开动脑筋,多问几个为什么。思考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,就是由此及彼、由表及里、去伪存真的过程。思之越深,析之越透。多思、精思,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,对书中的知识真正做到“弃其蹄毛,汲其精华”。


读书思考,不是胡思乱想,而是要有唯物辩证法,要理论联系实际,要设身处地思考问题。在读书的过程中多思、精思、善思,就会有所发现、有所前进,这样的读书才会大有收获。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,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、学与思的过程。学是思的基础,思是学的补充,这二者是紧扣的两环,缺一不可。正如人体对事物的消化过程那样,只学不思,那是不加咀嚼,囫囵吞枣;举一而不能反三,那是未经消化、吸收,所学知识无法化为“己有”。只有学而思之,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、举一反三。


学与思相结合,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是必由之路,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科学家伽利略,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,“两个(不同质量的)铁球同时着地”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吗?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“不同时着地”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吗?学而思,思而学,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,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。


今天正是“知识激增”的时代,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,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。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,力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,以适应明天的科学;欧洲、日本纷纷步其后尘,我们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经迫在眉睫、势在必行。明天的创造型人才,正是要从今天学生中培养起来。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,在学习中思考,在思考中提出独到的见解,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,来等候明天的选择。在学习中独立思考,是学者、大师们成功的经验,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。(王晓华)


根据吴光编著2016版《论语治要》改编



吴光

1944年10月生。浙江淳安人。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本科,198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研究生,获历史学硕士学位。

曾任: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、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、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等职。

现任: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、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、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创会秘书长等职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